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2)

时间:2015-11-03 09:1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余文森 点击次数:

  其次,知识具有其素养(育德)价值。知识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具有丰富的道德因素,体现着人类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品质。就知识的素养(育德)价值而言,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一命题最为经典。在他看来,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人的一切品德,包括勇敢、公正、正义、慎私、友谊等,如果没有真知识,都可能是恶的。他主张用知识去照料人的心魄、改善人的灵魂,强调通过知识去除人生的愚昧与遮蔽,达成善的品性和高贵的精神。不仅苏格拉底,历史上的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柯尔柏格等教育家都或明或暗地认同这种观点,并都分别作过相关论述。有研究者指出,“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道德认知的提升对道德过程的良性推动具有关键意义。道德认知规导道德情感,没有理性的规导,情感的发展会步入盲目之境;道德认知是道德意志实现的基础,有没有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是判断个体的行为是否成为真正的道德行为的重要依据之一”。[15] 总之,道德是人的一种社会规定性,知识是德育的必要条件,知识教育对于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任何时候,正确的逻辑推理和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与合理的行为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不仅如此,人们探索真理的艰难过程、科学精神以及勤奋刻苦的意志品质等都会在知识中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知识包含着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崇尚、尊重、热爱、追求真理、热爱生活、追求人生幸福美满的道德情感,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自然可以提高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趣味。总之,“知识的精神化育价值表现在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而且是人类道德理想、精神品质的体现,人类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尊重事实、依据事实、反映事实、敢于冲破教条的束缚、批判谬误、破除迷信的科学精神,为人类自由和解放、为维护真理而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谦虚诚实的品格以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对于知识的学习者来说具有深刻的、能够触及心灵的精神化育作用”。[16] 一句话,知识能够充实人生、克服无知和偏见、完善道德人格,而无知必然造成精神的空虚、思想的偏见和人格的堕落。

  现代知识论告诉我们,所有学科的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揭示的是知识的表层意义,即知识(语言文字符号)本身的描述性或解释性意义,它所反映的是“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对象、情境和概念”。深层结构则是蕴含在知识中的一种文化意蕴,它揭示的是知识的深层意义,即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所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它涉及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涉及到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信仰和文化传统,涉及到学科知识背后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态度等等。而一旦抽离了这些因素,语文就成了仅仅是字、词、句、段、篇的累加,数学就成了仅仅是数字、公式、定理的集合,外语就成了单词、语法和时态的组合,历史就成了人物、年代、事件的堆积等等”。[17] 叶澜教授也强调指出:“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愿望,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18]这就有点类似于食物(食品)与人的体质(健康)的关系,理论上讲,任何食物(食品)都内含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但是要从食物转化、内化为人的体质那是要有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所以,整个教学的关键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知识(食物)(富含能力和素养),以何种方式、途径加工和处理知识,让其融入人的心灵,内化、转化为人的能力和素养?

  总之,知识的育智价值、育德价值和文化意蕴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存在是潜在的而不是显在的,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是零散的而不是系统的。它能否得以实现还取决于教学的方式和性质。“实践中,有些知识具有教育性,有些知识缺少教育性,而事实上知识能否产生教育性,除了知识本身的属性外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即便是那些具有丰富的教育性的知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毫无教育价值和意义”。[19] 我们正是在这个角度下倡导能力导向的教学和素养导向的教学,把知识学习纳入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目前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作为工具、媒介、手段、材料的知识反倒变成了教学的目的,知识被绝对化、神圣化了,而能力和素养却被弱化、被边缘化了,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就成为我们教学最突出最致命的问题。教学被窄化为知识教学,而知识则被窄化为信息、符号、结论、标准、解题技能、考试工具,智慧和人性被知识及其教学所剥离、所排斥、所抛弃,教学过程走向形式化、浅层化、庸俗化、非人化。教学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一定要在知识转化、内化、升华为能力和素养上下足功夫。适度减低知识的容量和难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

  知识容量过大、难度过高,必然导致知识本位和知识中心主义。曾经有人这样比较中美的基础教育:“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 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20] 从教师和教学来讲,则要明确确立能力和素养的意识和目标,确立能力和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即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为了知识的教育”和“通过知识获得教育”是两种对立的教育思想。“无疑,前者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教育活动要围绕知识的有效传递和掌握而展开,甚至教师和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价值也以此目标的实现程度为评判标准。而后者所暗含的逻辑起点则是‘儿童’,教育活动中的知识只是儿童发展的一种文化资源、精神养料,它的存在和展开要为儿童的发展服务。作为一种道德而人性的教育,其逻辑起点应该是‘儿童’、‘儿童的生活’,而非‘知识’”。[21]三

  从教学的时空角度讲,我们所谈的教学一般特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学校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根本的区别。课堂教学是学校经常的、大量的基本工作,它占的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只有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全面、妥善地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把学校办好。但是,我们应当客观冷静地看待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观察教学改革的目光不应局限在这一个点上,更不应赋于课堂教学难承其重的功能。我们承认,课堂教学是学校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的一种教育活动,但目前这种活动被绝对化,甚至被唯一化了,实际上,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发展是需要多种(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撑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既来自课内也来自课外,既来自校内也来自校外,既来自书本也来自学生自主选择的各种活动”。[22] 在实践上,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坚持用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和学校管理。在他领导的学校里,他制定了既严格又人性化的纪律: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 - 7 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不允许低年级学生一天在室内进行3 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不允许12 - 15 岁的少年每天(除在校上五六个小时课以外)花四五个小时做家庭作业。他认为,过重的作业负担会“摧残少年,使他的健康终身遭受不良影响,会损坏他的美,使脊柱弯曲、胸廓狭窄、眼睛近视”。[23] 为此,他倡导和践行“解放下半日”的教育理念。他还强调指出:“远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学者、作家、演员,远非每个人都能发明火药,但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行业上的能手”。[24] 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最强的一面,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平台。

  这里涉及两个重要问题,首先,就课堂教学而言,要重在提高效率、效益,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按照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说法,“最优化”这一术语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意思。这里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教学效果,即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可能的水平:二是时间消耗,即学生和教师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所谓最优化的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教学效果和时间消耗是衡量教学过程是否“最优”的标准,也是教学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为此,我们要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效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实现在国家规定的课时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之于学生的重要性犹如空气之于生命的重要性。

  其次,要重新认识课外活动的价值,并致力于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意义、作用再大,也有其“先天不足”,特定的时空和要素决定了其功能的有限性,再加上考试要求和班级规模的限制,它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其局限乃至不利影响。课外活动则会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就概念而言,通常我们所讲的课外活动是对在课程标准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是一种并列和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主辅(次)关系,两者共同构成现代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所以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教育活动和功能的结构性缺失。就学生个人而言,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和有选择参与的活动,是学生兴趣和爱好、特长和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培养和表现的舞台,所以课外活动更能使学生感受到个人(主体)的尊严、力量和价值,体验到学校教育的意义和自我成长的快乐。没有课外活动的生活,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傅国涌主编的《过去的中学》一书中,南开校友们回忆描述南开的校园生活:“如果说南开学生是一群只会死读书的呆子,那就大错特错。诚然,南开的功课非常紧。学生在每天吹起床号晨操后吃早饭前有一小时自修课,在晚饭后就寝前有两三个小时的自修。在这几个小时里,你可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室中埋头苦干。时常有老师如郑新亭先生等会跑进来帮我们解惑。可是,在下午三点半到晚饭前的那段时间里,没有一个学生能坐在教室中做功课,每一个学生都在操场上做自己喜欢的运动,篮、足、排、垒以及各种田径练习。训导老师在每一个教室外巡视, 如果发现三点半后有学生偷偷地躲在教室里做功课的话,立刻记大过一次……‘三点半’活动不限于操场,盛极一时的壁报,也利用这个时间编辑、拼版、誊写。音乐教室里,老师正指导合唱队排练……你也能找到正在对阵的桥牌牌友,在练习演讲的演说家,在准备辩论会的雄辩家。此外,也有躲在角落沉入沉思的思想家和沉溺于文学作品的文学爱好者。一些社会活动,如同乡会什么的也都是利用这个时间”。[25]

  这个案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外活动的特点和意义:课外活动以其自由、趣味,符合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和谐、愉悦、无压力的环境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增进学生的健康。一方面,它与课堂教学存在基础与提高、理论与实践应用的互动关系,从而巩固、消化、加深、扩大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一种好的教育不是把教育的重心过多地停留在对知识点周而复始的巩固上,而是放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学生要通过对知识的应用过程,才能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形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走向超越的能力”。[26] 另一方面,它又有独立于课堂教学和课程标准之外的价值和意义,对学生多样的成长和个性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局限性,把课堂教学难承其重的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转移到特色课程。其规模之大,足以覆盖全体学生;其多样性,足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异彩纷呈,足以让学生身心投入乐此不疲。在他们眼里,一块石头,一撮泥巴,一首儿歌,一棵树,一朵花,一片草,都是课程资源。他们抓住它,开发它,使其转化为特色课程。通过实施这些课程,在生命的底色上描绘千姿万态。一群基层的管理者和教师能有如此敏锐的课程意识和大课程观,难能可贵,值得专家、学者们深思”。[27] “徐州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在全区推进‘2×2’高效快乐课堂建设和打造‘一校一品’活动,促进各校特色发展。开发区教育局长韦敏说:‘玩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人格的培养,都可以从各类有益的活动中获得。现在看来,孩子们从各类社团、兴趣小组活动中得到的教益、人格的培养可能比老师课堂上单纯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下一步,开发区将通过举办阳光体育节、武术进校园比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加强课外兴趣小组、艺术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8] 总之,好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一定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全面完整的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教学改革绝不只是在学科上、课堂上做文章,它还要致力于儿童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以及学生优势潜能和个性化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开发体育教学资源,凡是学生喜欢的锻炼项目,凡是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的锻炼内容都可以进课堂、进操场”。[29] 其他学科又何尝不是如此?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在其著作《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未来的展望》中提出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使教室成为开放的教室。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应成为开放的教师。开放的教师能够创设丰富多彩的支持性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去想、去听、去说;开放的教师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与教学大纲,往往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需要与教育场景的变化,设计开放的教育场景;开放的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与开放的时空,教育必须回归丰富而充满魅力的生活世界”。[30]从教育理论上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新世纪,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31] 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并不否定科学书本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两个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紧张的张力,使科学教育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基础。传统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行,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传统教育把儿童的人格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32] 这实际上就是教育的异化,它与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异化至少在形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异化劳动的突出表现就在于,一旦这种强迫停止,工人就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学校在制造厌学者和反教育者。儿童生活是人的生活,是完整的生活。只有对书本的认识,没有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只有知识的灌输和训练,没有交往和实践;只有封闭的班级和课堂,没有课外生活;以及只有脱离社区和家庭的学校,没有宽阔的生活空间,不可能有儿童完整的人的生活。儿童完满生活的重建,成为摆在中小学面前的现实的课题。

  从教育目的上讲,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也就是学生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的关系。共同发展是共性的要求,指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和达到的水准,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差异发展是个性的体现,指的是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多样化的发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生的发展潜力、速度和水平方面的差异;二是指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方面的差异。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教学改革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与能力和素养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针对性而言,我们强调要强化学弱化教;强化能力和素养,弱化知识;强化课外活动,弱化课堂教学。但是任何改革都不能走极端,所谓的“弱化”也决不是“虚化”的意思,而是还原其本位、本意。具体来说,弱化教的目的是不断地把教转化为学,使学不断强大,课堂教学不断彰显学的能量和地位;弱化知识的目的是不断地把知识转化、内化为能力素养,使教育沉淀在学生身上的是能力和素养,而不是知识符号和考试分数;弱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不要让课堂教学挤占学生的全部时间,而是真正地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总之,教学改革要真正让学生学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在学、真学、能学、会学、乐学的学堂;教学改革要让教学变得更有智慧、更有道德、更有精神、更有思想、更有内涵,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和素质提升发展的过程;教学改革要使教学由狭义走向广义,由课本走向生活,让教学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情趣和快乐。从根本上讲,这三个维度的改革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是三维一体的关系。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