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从余华《活着》看苦难中饱含的温情

时间:2013-08-26 15:1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文昕 点击次数:

  在《活着》中,有着“重复”艺术的运用,是对死亡的重复。死亡就是呼吸的停止、生命的终结,余华靠亲人们一个个的死亡组成了全部的作品。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曾经的奢侈、曾经的骄纵、曾经的放浪形骸在散尽家财、老父猝死后尽皆褪去,他开始想要真心对待身边人。可是,苦难的序幕这才慢慢拉起,被抽干了血的儿子,被病魔击倒的妻子,因妊娠血崩的女儿,都是他亲手埋葬。当一切的残酷被富贵老人用浑厚、淳朴的乡音娓娓道来之时,这种在面对承受苦难时的乐观态度让我们在眼泪中感受到了脉脉温情。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这部苦难作品中饱含的温情。
  一、饱含温情的人物对话
  翻阅全书,对话在整篇小说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父子母子之情、夫妻之情、姐弟之情、福贵与二喜、苦根的亲情、以及福贵与春生、老全的战友之情在对话中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福贵本出身富贵之家,但却因为年少无知,整天头发抹得光滑透亮,跑去青楼嫖妓,嫖还不过瘾,还爱上了赌博,一个劲儿地沉溺于声色犬马中,最后因为一夜豪赌的惨败,赔上了所有的家产。徐家从“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积攒其来的家资一夜间全没了。即使在这样的境况下,作为陈记米行的千金小姐家珍,本可以断然离开,可她连一句埋怨的话都没有,只是边哭边安慰着福贵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他娘没有责怪他,只是跟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当福贵跟他娘商量搬到城里去开铺子时,他娘只说了一句“你爹的坟还在这里”,又如福贵刚从战场上保命回到家乡又目睹了龙二的死,回到家之后,家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也不想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这样的温情也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活着》里有庆与他的羊之间的感情也让人为之动容,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有庆的样理所应当的也归给了人民公社,即使这样,有庆依旧是每天去侍候那两头羊。为了庆祝福贵大炼钢铁的“成功”,村里把那两头羊杀了。有庆哭的肩膀抖动着对福贵说:“他们把我的羊宰了,两头全宰了。”他保护已久的羊,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宰的结果。
  整篇作品是悲凉的充满苦难的,但作者的这些语言却是亲切朴素饱含温情的。作者把文中说话者的感情表达得含蓄而又意味深长。直白简洁通俗的言语表达的是最真的情意,怎能不激起读者心底里温情的涟漪。
  二、细节描写表达人物细腻感情
  细节描写在文学中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创作特点,就像古人的:“一夜落叶知天下秋”。《活着》中多处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人物细腻的感情,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辛酸泪下。即使是只出现了几次的福贵的父母也因细节而鲜活。福贵的爹让他肩挑三担铜钱而不是换成银元去城里还债,为的是让他知道生活的苦。福贵的娘在家里落败,福贵爹去世之后还常对富贵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这些俯拾皆是的细节抓住了人物的内心和深层意识,使读者内心深处充满温情。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余华,善于运用黑色幽默的语言来表达现实的残酷,小说中的黑色幽默的语言屡屡可见,比如福贵与春生在医院偶遇的对话:“你找到大饼了么?”“你吃到馒头了么”这样一段简单的细节之处,让读者在为有庆之死感到悲痛惋惜的时候,在福贵与春生的身上看到了一分乐观和温暖。
  细节描写在刻画典型人物形象上有很大的作用,茅盾过:“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在《活着》中家珍是一个典型人物,在小说的起初当家珍求着福贵离开赌场回家去的时候:“我给了她两巴掌,家珍的脑袋像是拨浪鼓那样发表论文摇晃了几下。挨了我的打,她还是跪在那里。”这里的细节描写深刻的反映出家珍对福贵,在承受着困苦艰难的情况下,这样一个伟大的小人物也能散发出人性中最美好也最伟大的爱的力量。又例如在凤霞送走几个月之后,她在深夜里偷偷跑回来时候的细节:“我想这是谁呀,这么晚了。爬起来去开门,一开门看到是凤霞,都忘了她听不见,赶紧叫凤霞,快进来。我们这一叫,家珍一下子从床上下来,没穿鞋就往门口跑。”当初为了省下钱供有庆念书,找人家送走凤霞是逼不得已的。正如同文中所说“总不能让两个孩子都被苦捆住。”“如果凤霞能找到好人家,日子会比现在好过点”。然而孩子终是父母割舍不掉的心头肉。见到凤霞时候,都已经忘了她听不到,家珍也都顾不上穿鞋,这两个细节的描写不禁让人心酸却又温暖,一副充满温情的画面清晰的出现在眼帘。
  三、“回忆式”的倒叙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手法,以倒叙的形式开头,以“我”听福贵自叙其一生的手法完成了文本创作。
  余华一直很强调记忆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即使在发生时充满了极大的苦难,在经过时间的淘洗而形成的记忆当中,记忆本身的强大力量就会凸现出来。最后,真正属于人的记忆,特别是进入文学回忆的范畴的东西,它们很多在无形中就被这种文学的记忆筛选过了。比如,现实中的苦难仅仅是苦难,但记忆中的苦难有可能就会体现出某种温情。
  整部小说是福贵老汉跟他老牛在夕阳西下时的内心对话,这种叙事方式的本身也能给人力量。在黄昏夕阳的背景下,一个受尽了苦难,失去了所有亲人的老人,跟一头与他相依为命的老牛,不说与外人听,只是这两个生命自己的交流。于是交流本身也给了读者文学的文景。
  在《活着》中,余华将话语基调严格地建立在福贵的农民式生存背景上。福贵有着太多的悲剧。从父亲的去世开始,他接连失去母亲、女儿、儿子、女婿,原以为能成为他唯一安慰的孙子居然也夭折了。故事中接连不断的死亡在福贵老人平静的回忆叙述中显得波澜不惊,福贵为享受而活着,为希望而活着,为愧欠而活着,也为责任而活着。在他失去了一切之后,他为自己而活着,这也是余华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体现。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不管生命赋予人们的是快乐还是悲伤,幸福还是不幸,乐趣还是孤单,都要去忍受。当你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就有责任走完生命的历程。“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整个回忆式的倒叙用温情来表达苦难的,让读者感受到绝不是凄凉和绝望,更多的是一种亲切,一种领悟以及这样一种静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四、结语
  在《活着》中,余华对苦难的态度是以一种非常温暖的方式表达的,区别于前期作品的揭露和批判,展示的是一种高尚:“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也正是在《活着》里,余华成功地找到了一条温和的路,解决了他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写下了一本包容了美与丑、善与恶的书,成功向人们呈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参考文献:
  [1] 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 2010.1
  [2] 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3] 洪治纲.余华评传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4] 吴腾飞 论余华的小说《活着》文学教育(中)2011
  [5] 张进红,刘津津,论余华的《活着》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6] 焦会生.活着的诗艺呈现[J].殷都学刊,2000
  [7] 赵深艳,向章婷 论余华小说《活着》的语言艺术 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3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