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平民直接慈善方式的引导

时间:2013-08-18 10:5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光荣 力宝芳 点击次数:

  平民慈善方式多种多样,有通过慈善组织捐赠的,也有向贫困群体或个人捐赠的。平民直接慈善方式指的是普通民众直接捐赠少量财物给个体求助者的行为。这种方式由来已久,较为普遍。它与以慈善组织为中介的慈善活动并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慈善运行的基本特征。平民直接慈善的意义不可完全否认,但是它既不属于现代慈善,又低效益。“现代慈善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捐助者与受助者的分离,慈善组织作为接收捐赠、管理资金和实施慈善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不仅使得受助者的人格得到尊重,而且提高了慈善的专业化水平和效率。”[1]“只有通过慈善组织做慈善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慈善行为。”[2]现代慈善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引导平民直接慈善转向现代慈善,将会扩大慈善资源,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一、平民直接慈善方式的特征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们遇到求助时,心理都会有所触动。一些人在同情之余,会给予求助者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这种慈善方式历史悠久,简单易行。一项对近5000人的调查发现,67.6%的人有过给街边乞丐扔些零钱的慈善行为,64.5%的人表示如果手头有闲钱想用于慈善事业,他们宁可自己去找需要帮助的人。[2]另一项对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捐赠方式上,个人直接捐赠方式与组织捐赠方式各占一半。[3]在捐赠意向上,“63.1%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路上遇到伸手向自己求援的陌生人时会热情给予帮助,然而持相反意见的也占到了总数的21.2%。”[4]个人直接捐赠少量财物给求助者,既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又能满足善心,而受助者在聚集许多个体的小额捐赠后,就有可能摆脱困境或维持基本生活。多数平民认同这种方式,也有过这种慈善经历。

  平民直接慈善有以下特征:一是困境可见。求助者以特定的形象和道具表达自己的艰难困苦,捐赠者耳闻目睹后萌发恻隐之心,从而发生捐赠行为。二是临时决定。捐赠者并非有准备地去捐赠,而是偶遇求助者,当下决定捐出财物。三是直接面对。捐赠者与受助者直接见面,并将捐赠财物交到受助者手里。四是互不相识。一般情况下捐赠者与受助者素不相识,捐赠即时完成后,双方依然是陌生关系。五是不问效果。慈善者将财物交给受助者后,相信受助人一定会正当使用,不过问也不可能过问财物的使用情况和受助者的境况变化。六是财物少量。大多数捐赠者捐出的是零钱,极少数捐出数额略大些,但都属于对捐赠者来说无足轻重的数额。

  二、平民直接慈善“优越价值”的解构

  平民直接慈善方式是普通人最易选择和惯于采用的方式。捐赠者普遍认为,把财物直接交给求助者,就是真正帮助了需要救助的人,就是实实在在的慈善行为。出于这种心理和认识,直接慈善者往往认为直接慈善比向慈善组织捐赠更优越。事实上,在当代社会,这种慈善方式的“优越价值”只是一种幻象,捐赠者却不假思索,习而不察。

  首先,捐赠对象真假难辨。捐赠者将财物直接交给求助者,但是求助者不见得一定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在做出捐赠决定时,捐赠者只能凭感觉直观来判断求助者,其依据来自于对求助者的相貌、体征、服饰等外在特征的观察,对文字说明的解读以及对简单口述的倾听。捐赠者觉得不值得为了捐出的小数目财物而大伤脑筋地分辨受助对象的情况,所以往往宁可信其有。即使想下功夫弄清究竟,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求助者的背景缺场的情况下,这些外在表现的真实性是无法判定的。捐助者草草完成捐赠,很可能把财物交给了行骗谋利的人。据调查,求助群体论文发表鱼龙混杂,“在流浪乞讨人员中有各种违法行为的占15%,而80%的乞丐基本上是职业乞丐。”[5]职业乞丐有专业化的乞讨技能,善于揣摩大众的心理,擅长悲情表演,比真正的乞丐更容易赢得同情和捐赠。对乞讨收入状况的调查发现,在乞丐群体中,收入高的并不是真正缺乏生活能力的人,而是手段高超的职业乞丐。拿北京来看,“就收入水平而言,流浪乞讨人员总体收入水平并不高,他们中的高收入者主要是凭借欺骗手段的好逸恶劳型人员。另外,残疾或有技艺的流浪乞讨者也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而其他乞讨类型的收入则相对较低。”[6]近年来,直接捐赠者受骗的事件屡见不鲜,有力地说明了求助者的复杂性和个体在判断捐赠对象上的无能无力。“在一个给予和被给予的行为完成的过程中,对于一个路人来说,作出这样一个判断只能靠直觉和情感。我们知道,当乞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施舍和被施舍经常发生的时候,靠直觉和情感作出判断就是危险的和不负责的。”[7]直接慈善面临上当受骗的风险,虽然损失的财物并不多。

  其次,捐赠财物用途不明。直接慈善方式是捐助者一次性将小数目的财物交给求助者,至于财物怎样使用,则漠不关心,即使关心财物使用,也鞭长莫及,因为捐赠者与求助者只有一面之缘,根本不知道求助人从何处来,现已流浪到何地。假如有捐赠者下决心关注财物的使用,也只能过问自己捐赠的那些财物,而这少量的财物,受助者几乎无法把它独立用于改善生活的某个方面。只有捐赠的财物积累起来,才具备监管的条件,可是每个捐赠者都没有这个权利也没有这个条件。当然,求助者一般是拒绝任何人和任何形式的监管的。虽然每个捐赠者捐出的财物是小数目,但是捐赠的出发点是希望求助者正当使用,满足基本需求。然而,在无法监管又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受助者可能挥霍浪费捐赠财物,捐赠者可能变成了他们的摇钱树。一旦求助者到豪华场所奢侈消费或者以求助方式致富的消息曝光,捐赠者的善心倍受挫伤,潜在的捐赠者的善念也会消失。

  三、平民直接慈善方式的不良社会效应

  平民直接慈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收不到扶危济困的效果。不仅如此,平民直接慈善还会引起或扩大不良的社会效应。

  其一,造成慈善资源流失。每个捐赠者所捐出的钱财虽微不足道,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捐赠者比例在半数以上,所以积累起来是个不小的数目。如果合理使用,可以解决不少人的生计问题,但是落入职业乞丐以及各种形式的欺骗谋利者的口袋,无疑就是慈善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二,产生不良示范效应。乞讨群体中,有些收入高,有些收入低。除了那些没有劳动能力和临时遇难的人,不论收入高低,都是以极低的付出换取的收入,因而是低成本高收益的赚钱方式。于是,求助群体中那些相对贫困者,由短期乞讨滑向以乞讨谋利;[8]那些好吃懒做、不劳而获的人看到伪装求助可以轻易获得丰厚利益,也会纷纷加入到行乞队伍。“一些凭借欺骗手段获得高收入的人对其他的人或潜在的流浪乞讨人员会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6]结果以乞讨等求助方式谋利的人数更加庞大,公众上当受骗的风险更高,社会正义受到损害。

  其三,挫伤大众慈善良知。捐赠者发现受骗后,慈善心理受到伤害,同情心变得冷漠,不仅对乞讨者视而不见乃至横眉冷对,而且对其他形式的慈善捐赠也失去信心。有学者已经指出,“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由于对乞丐的身份、经历、贫穷的真实性真假难辨,不少人的好心被欺骗,这就逐渐出现了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又导致了一部分社会大众拒绝捐助乞讨者,人们的这种漠然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冷酷无情,同情心削弱、恻隐之心淡化,长远来看,这必将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恶果。”[9]另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这种被削弱的同情心影响到青少年,尤其是儿童,使得少年儿童的同情心逐渐丧失。人的同情心削弱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10]加剧信任危机,助长同情心丧失,是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

  其四,损害社会公平。受到体制内救助的人,获得的不过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而且捐赠数量和时间都是有限度的。他们必须借助于这些条件,奋发图强,改变自己的处境,争取自食其力,过上正常的生活。利用乞讨的方式却可以得到川流不息的过客源源不断的捐赠,长期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甚至有些可以过得奢侈豪华。这就导致在沿街乞讨和进入救助中心之间,多数求助者倾向于选择前者,甚至有的千方百计逃避规范的救助。其结果造成需要救助群体内部不公平,捐助者与受助者之间不公平,救助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之间也不公平。“从理论上和感情上说,我们不想也不允许把钱物给予一个不该被给予的人,这对于给予者和应该被给予者都是不公平的。”[7]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