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 (下)  

时间:2016-01-08 10:1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熊沐清 点击次数:

        研究发现当回忆的心境与学习时的心境匹配时,回忆效果最好。这就是认知心理学所说的“心境状态依存回忆”。艾森克的研究也认为,当信息引起强烈情绪反应时,长时记忆可能保持得最好(艾森克、基恩,2004336)而所谓“心境匹配”,指的是“心境一致性”(m〇dcnniy)即情感价值与学习者的心境状态相一致。这种心境状态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通俗地说:当读者或学习者心情或情绪不佳时,阅读的材料如果也是负面的情绪材料,这时就达到了“心境一致性”,阅读或学习就易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心境一致性效应既可以在诱导出的真实心境中产生,也可以在模拟心境中产生。故事阅读最需要也最容易产生心境一致性效应。一方面,故事阅读可能诱导出真实心境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可能产生“模拟心境”。不同的人凭着各自不同的审美经验可能做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则是诱导出不同心境或产生不同的模拟心境故而中国有俗语称“少不看水將,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这一俗语虽然反映的是旧时伦理教化观对文学功能的庸俗看法,却也深刻触及到阅读与情感的关系。
  在认知诗学研究者们看来,情感是一种认知现象(St〇4wel2002171Hemap200310)它并不神秘而是涉及到认知、功能和交际。以往林林总总的文学理论都讨论到了情感但或是强调其教化的、伦理的作用,或是强调其逃避的、娱乐的作用,而认知诗学则强调其交际的功能,着眼于它的认知特性并且认为文本中那些能够引起情感反应的、认知的诗学暗示或线索是可以探究可以考察的。认知诗学认为,情感是文本中意义密度的中心。对作者和读者而言,它们是人的意义之所在,不一定和文本中提到的情感一致。文学效果的取得不仅因为情感是信号,显示某一事件指向某个重要的目标或抱负而且因为情感是我们内心深处价值观的试金石((avis&Sip2003168)S〇Cwell指出:认知诗学意在涵盖种种感觉,比如文学作品引发的情感--沉浸于文本世界中似乎与真实世界别无二致的真实情感。后浪漫主义文学价值观把虚构和想像看作是“对怀疑的乐意悬置”(wiigsuspensionofdsbelief)认知诗学则试图做出自己的解释,认为现实和虚构在认知上并不是分离的,两种现象根本上说都是以同样方式进行处理的。这一观点必然带来这样一种原则性的认识:文学--无论是否虚构--对读者和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真实世界来说,都具有情感的和实质的影响。这种情感方面的影响之所以发生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学阅读必然涉及人物心理的分析。St〇4well认为这种分析依赖于读者对人物的重新建构包括认同与移情,伦理上的认可与同情,以及读者强烈维护的各种其它形式的情感依恋。(Socwei2002152)
  在Sokwel文学之旅”这个比喻中,读者作为“旅行者”,是被“输送”的(rnsotd)。这意味着读者要认可这样的事实他(她)要准备着去往另外的一个地方,要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物,甚至要准备接受不同的感知和信仰只有这样他(她)才可能在那个新世界生存下去,也就是说他(她)才可能进入并理解那个由文学作品建构的新的世界(文本世界)。读者甚至还得努力去理解文本中人物的一些与自己格格不入的思想观念,比如阅读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尽管读者并不赞同乃至厌恶希特勒的思想但还得努力去了解他,耐着性子、抑制住自己的反感和厌恶把文本读下去。Stockwell指出,在像阅读《我的奋斗》这样的极端情况下,读者之所以感到厌恶与反感原因之一是读者不得不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自己厌恶与反感的情感和观念,这样就使自己感到不舒服。这是一种认知过程,在阅读自己喜爱的作品时这种认知过程的原理也是一样读者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自己赞成情感和观念以及自己喜爱的人物。所以Socwell指出:文学的“传递”是一种想像性的投射,它既是认知的又是情感的整合于一般的“理解”概念之下(Stoclwell2002152-153151)这里的描述与传统文学理论中的移情以及读者反应理论有类似之处。
  情感又如何在文学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呢?Qatley关于认知诗学未来要考虑的两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作是一种解答其观点可概括为“移情”和“生情”。Qatley人为认知诗学未来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暗示结构(UgetOntucue)这种结构依赖于文学对读者个人的共鸣。联想结构对应于暗示。所谓“共鸣”,在很大意义上即是“移情”。第二个要考虑的是一个故事或一首诗的实现问题:读者运用头脑中各种资源自己来建构它。这种实现需要借助原有的故事结构、话语结构和暗示结构。它包括读者的理解但又要超越理解。它是读者对该故事的书写,是他或她的制作,包括了对于他或她所具有的意义((avns&Seep2003170)这些工作无疑离不开情感的注入。艾森克谈到情绪引起心境状态改变时说,“心境状态引起的改变不只是生理唤醒还包括认知活动的改变”(艾森克、基恩2004771)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启发,引申开来就是:故事的讲述或接受可以唤醒记忆,激发情感(即艾森克的“生理唤醒”)而故事的建构又需要多种心智活动的参与这就是认知活动。当我们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讲述某个故事,或接受某个以新颖的方式讲述的故事时,我们关于故事的原有图式和讲述故事的固有模式受到了挑战,必须进行调整,于是认知活动改变了,从而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〇tey的这番话与认知心理学“心境一致性”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无疑,情感的加入既有助于认知,也是认知所不可或缺的。
  4.3创造力
  故事或叙述影响认知的另一种重要心智活动是故事本身的组织。叙述的行为或叙述的话语都是心智过程的表现形式和结果故事--我们所听到或看到的故事并不是“原汁原味”地存在于现实世界或故事讲述人头脑中,讲述人只需把它呈现出来事实上“我们关于一则故事的描述是高度选择性的”(艾森克、基恩2004532)“从一个世界中构造出另一个世界通常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淘汰和补充--对旧材料的实际删减和对新材料的补充。”(古德曼,200815)任何故事其实都经过了讲述人一定程度的加工这种加工就是SOCwell所说的“理性的抉择和创造性的意义建构”,也是王寅所说的“是人对外在现实和自身经验的理性看法”,实际上就是“人与外部世界、人与人互动和协调的产物”,而在故事的建构中必然“包含推理、概括、演绎、监控、理解、记忆等一系列心智活动”,也必然如胡壮麟所说是“通过自然语言对世界的认识”。我们不妨做这样的推测:善于讲述故事的人,其观察能力、信息摄取能力、言语加工能力、记忆力、情感敏锐度等等认知方面的能力必然较好。同样一个故事或同样的素材,可以被加工成不同的叙述话语,或效果不同的“故事”,这就是纳尔逊?古德曼(20081、6)所说的“无数的世界借助于符号的使用从虚无中被构造出来”,而这些世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被构造出来”所以,GimetandMakmmon(1992404)认为“实质上叙事就是对人们体验世界方式的研究”,因为叙述是人们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并以言语表达出自己的体验。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