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时间:2015-11-11 11:2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杨洪斌 邹旭东 汪宏宇 点击次数:

  摘要: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阴霾天气日益加重,国内相关部门和 领域更加重视PM2.5的监测和研究现状,调研了国内外大气环境领域关于PM2.5的研究情况,提出改善空气质量、加强PM2.5研 究的建议。介绍了 PM2.5的定义,指出PM2.5对人体健康和能见度的不利影响。国内关于PM2.5的研究工作包括:研究PM2.5与 气象条件的关系;PM2.5的观测特征以及成分和来源分析;开展PM2.5的数值模拟。叙述了沈阳地区关于PM2.5的研究现状,提出 改善沈阳城市大气环境的措施,包括加强PM2.5的连续监测,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洁净能源、减少煤炭消 费和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

  关键词:PM:. 5 ;大气环境;改善措施;沈阳地区

  Study progress on PM2 5 in atmospheric 

    Abstract!Study progress on PM25 i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was summarized at home and abroad. Now, the ur?ban haze weather is increasing in most cities of China, so the PM2 5 monitor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udies be?came a main focus in relevant departments in China. The current status of PM2 5 study was summarized, and some advices were brought up such as improving air quality and enhancing the corresponding studies on PM2 5. The defi?nition of PM 2 5 was introduced, and the disadvantageous effects of PM 2 5 on the human health and visibility were revealed. The studies on PM25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 China, namel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M2 5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discussing the characters of PM2 5 and its source;simulating the values of PM 2 5 with the numerical model. The evolution of studies on PM 2 5 in Shenyang region was reviewed and some measurements were suggested such as ensuring the continuous monitoring to PM25,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and the layout of industry, improving the energy efficiency, developing the clear energy, decreasing the coal consumption and controlling the automobile exhaust pollution.

  Key words:PM25;Atmospheric environment;Improvement measurements;Shenyang region

    引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1 年9月1日至12月20日,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 多发,共发生12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不仅 雾霾日数多,而且影响范围广。中国城市空气污染 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阴霾,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 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的阴霾天气明显增加,在珠江 三角洲的部分地区阴霾天气已经占到全年日数的一 半。上海市气象局在世界气象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 势,细颗粒物污染地区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中国 的城市空气污染相当普遍,污染类型以煤烟型和沙 尘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TSP)、二氧化 硫。通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官方发布的空气 质量为优良,天空却是一片灰蒙蒙的景象;可吸入颗 粒物还不到标准限值的十分之一,而人们总是感到 呼吸不适……。其实这并不是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 失误,主要是因为中国日常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中没有对细颗粒气溶胶进行监测。中国是发展中国 家,环境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宽松一些。 PMw、NOx、SO2是中国日常监测中引入的3项污染 物指标,对于细颗粒物(PM2.5)并没有具体的质量标 准。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各地政府对水污染的治理 非常重视,但对空气质量的治理就显得比较欠缺,这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气溶胶污染逐年增加的现象1。目前,中国还没有对PM2 5进行大规模的系统 监测,只有部分城市进行了一些短期研究,相对于美 国和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空气质量标准(或推荐 值),中国的细颗粒物污染非常严重2。沿海地区如 青岛、上海、香港、深圳和珠海以及厦门等城市PM。.5 的污染水平较低,而内陆地区细颗粒物污染严重。

  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它们 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导致灰霾天气。空气中不同 大小的颗粒物都能降低能见度,不过,与粗颗粒物相 比,细颗粒物(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是灰 霾天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对2010年试点城市灰霾监测结果显示,发生灰霾天 气时,PMW及PM2.5浓度明显增加,而且细粒子与能 见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细粒子多,则能见度低;细 粒子少,则能见度高),这表明灰霾天气状况与颗粒 物浓度密切相关,颗粒物浓度增加是除了气象条件 以外,灰霾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对颗粒物开 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B-7]。

  1.PM2.5的定义

  气溶胶颗粒物的大小是粒子最重要的性质。按 粒径可把颗粒物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 颗粒物(PMW和PM25)。TSP是指空气动力直径小 于或等于100.0 ^m的颗粒物,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 直径小于或等于10.0 pm的颗粒物。PM25是指空 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 5 p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 1/20。虽然PM2 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 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影响。此外, 粒径小于0. 1 pm的粒子又称为超细粒子08。

  PM2.5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 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 PM 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 (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轩、木柴)的燃烧 和垃圾焚烧等。在空气中转化成PM2 5的气体污染 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和挥发性有机 物。其他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 和工业粉尘等。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 2.5,往往会附 着硫化物、氮氧化物和重金属颗粒等大多由工业污 染源排放的污染因子,因而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2.PM2.5的污染影响

  PM2 5的污染危害是广泛的,但最主要的是体现 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两个方 面。颗粒物进入人体,能引起人体疾病。颗粒物的 粒径决定了人体什么部位能受到损伤,这是因为颗 粒物粒径越小,颗粒物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部位就 越深,甚至能够穿透肺泡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影响心 脏、大脑等重要器官,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粗颗粒 物PM 2. 5-i。主要沉积在咽喉与气管等上呼吸系统,细 颗粒物PMpu可以进入支气管等下呼吸系统,更细 的颗粒物PM 0. H则能够进入肺部,超细颗粒物 PM〇. i能够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颗粒物的化 学成分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关键因素。颗粒物 携带有毒重金属、硫酸盐、有机物和包括病毒、细菌 在内的其他污染物能直接进入人的呼吸道和肺部, 影响肺部及其他器官健康09。细颗粒气溶胶PM2.5 因其粒径较小、同时比表面积较大,与粗颗粒物相 比,它更容易富集有毒物质。大量科学研究也表明 了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在短期内小幅增加会提高呼吸 系统疾病的死亡率,特别是细颗粒物可通过呼吸道 进入肺泡,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其他器官,从而造成对 人体呼吸系统和其他功能系统的损害,其对人体健 康的危害要远远超出粗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同时也对全球气候、城市能见度造成很大的影响。 不同成分的颗粒物对太阳辐射有着吸收或反射的作 用,从而改变当地的温度,同时影响云的形成改变局 部水循环,造成局部地区天气恶劣。颗粒物对可见 光具有散射、吸收和折射作用,从而降低城市能见 度。英国环保部门研究表明,TSP中粒径在10.0- 100.0 pm的粒子,由于重力的沉降作用,在空气中停 留时间较少,传输距离较短,很快就沉降到地面,而 粒径小于10.0 pm的颗粒物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 长,尤其是粒径小于2. 5 pm的颗粒物在大气中能停 留7-30 d,不易沉降到地面,并可以长距离传输。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合作于 2001年春季(3月)、夏季(6月)、秋季(9月)和冬季 (12月)开展了大气细粒子与气象能见度的同步综合 观测,结果表明,大气能见度与细粒子质量浓度呈现 很好的负相关性,细粒子污染是造成大气能见度下 降的主要原因M。

  PM25的危害为大家所熟知,当前PM25所造成 的污染事件越来越多,公民和有关部门越来越关心 和重视环境中PM25浓度的情况,深入开展关于 PM 25的监测和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3.国内PMi5的研究进展

  国外许多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的较早。美 国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 且于1985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将原颗粒物质指 示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 w。美国环 境保护局在1997年又提议修改美国国家大气质量 标准,规定了 PM2 5的最高限值。加拿大、西班牙等 欧美其他国家也在PM25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国在气溶胶细粒子研究方面起步较晚,近年 国内PM 25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前期的工 作主要是分析PM2 5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刘辉等 2008年6-9月在北京城区清华大学和郊区密云水 库开展大气颗粒物观测,采集了 PM2 5样品共180 个,分析表明除污染源排放外,气象条件也是影响 PM 25及其水溶性离子浓度的重要因素。气团来源分 析显示,南方气流的区域性缓慢传输是导致2008年 北京奥运会前两个PM2 5重污染过程的关键成因,而 北方洁净气流频繁、快速的输入则是导致北京奥运 会期间PM25浓度显著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樊文 雁等012 2007年夏秋季节,在北京325 m气象塔8、 80 m和240 m平台梯度观测,分析雾、霾、晴3种典 型天气状况下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特点。 吴志萍等M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研究草坪、篱草、阔叶 乔木、针叶乔草、阔叶乔草和乔灌草6种城市绿地空 气PM2 5浓度的日变化规律、月变化规律,分析不同 类型绿地空气PM2 5浓度差异以及不同天气条件下 PM2.5浓度。孟昭阳等014 2005年12月至2006年2 月在太原市区持续观测了气溶胶细粒子PM2 5,并应 用Sunset碳分析仪进行了有机碳(Organic Carbon, 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 EC)的测定,结果 表明:太原冬季PM2.5, OC和EC浓度均较高,即太 原市冬季PM。」和碳气溶胶污染严重。各种气象条 件对PM2.5,〇C,EC和OC/EC比值的变化都有不同 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大雾天气、相对湿度、风速和降 雪是影响碳气溶胶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周丽15运 用统计分析和气象统计预报的方法,使用北京白石 桥小区的污染物观测资料和同期北京地区的气象观 测资料,对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进行了综合分 析,并分别建立了气溶胶PM 2.5粒子浓度与气体污染 物、气象要素场的两类统计相关拟合模型。

  近年来随着监测手段的进步,关于PM 2 5的观测 特征以及成分和来源分析研究越来越多。陶俊等M 于2009年4月19日至5月17日在成都城区每天采 集PM2.5样品,然后对样品进行8种碳组分、水溶性 有机碳、左旋葡聚糖及水溶性离子分析,初步探讨了 碳气溶胶的来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〇C2、OC3、 OC4和WSOC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排放,EC1主 要来源于燃煤排放,EC2、EC3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 放。王巍等17探讨北京地区沙尘暴期间PMW、 PM 2 5中所含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木拉 提等M分析北京和内蒙古阿拉善盟两地沙尘天气期 间大气颗粒物PM 25和PM 10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部 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污染元素Pb、As 容易在粒径较小的PM 25中聚集,并且主要受人为活 动的影响,可能与沙尘天气无关联。张永等1]研究 家庭居室空气中PM 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室内空气浓度超过美国EPA环境空气中PM25标准 且与室内PM10浓度具有统计学相关。程鸿等20调 查北京市住宅室内空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研究室 外颗粒物以及室内活动对室内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 响,为制订和修订相应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提供基 础数据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田芳等M通过在天津市塘沽区布设3个采样 点,共采集12个PM25样品,测定其中16种优控 PAHs的含量,研究细微颗粒物PM2 5中PAHs的分 布特征及来源,通过化合物之间的相对比值分析得 出,市区点的PAHs污染主要源于煤的燃烧、人为活 动和工业污染,工业点的PAHs污染主要源于交通和 燃煤的综合作用,乡村点的PAHs污染主要源于煤的 燃烧,可能是从城市中心和工业点长距离传输而来。 何宗健等122调查夏季南昌市大气颗粒物PM1。、 PM25的污染水平,007年7-8月在南昌市5个典 型城市功能区采集了 80个样品。分析表明,南昌市 PM10和PM2.5污染很严重,在空间分布上,夏季5个 采样点的污染情况基本为交通干线大于工业区大于 商业混合区大于居住区大于远郊区。王娟等123利用 气相色谱一质谱技术分析了秋季鄂尔多斯市居民 区、工业区和清洁区5个采样点大气PM2.5、PMW颗 粒物中正构烷烃组分,通过与中国其他大中型城市 对比发现,中国大部分城市市区大气PM2.5、PMW颗 粒物中正构烷烃主要来自于人为污染排放。刘刚 等24研究杭州市大气PM2.5中重金属和碳、氮、氢的 污染状况得出,碳是杭州市大气PM2 5的重要组成部 分,氮、氢分别主要以无机氮和有机氢的形式存在, Zn、Pb、Cu、Mn是主要重金属污染。刘章现等M调 查平顶山市大中型商场室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物 (PMW)和细颗粒物(PM2 5)的污染情况得出,大中型 商场内存在颗粒物的污染来源,商场内空气中颗粒 物污染严重。赖森潮等M调查广州市居民室内空气 中PM 25的污染特征并探讨其污染来源得出,室内污 染源(烹饪、吸烟等),室外污染源(机动车排放)以及 房屋条件(通风条件、装修时间)等对室内的PM 2. 5浓 度水平的影响较大。郝明途等127用重量法测定了济 南市PMW、PM2.5的质量浓度,分析表明,济南市 PMW和PM2 5污染严重,尤其是表现在采暖季。黄鹂 鸣等128初步调查南京市空气中颗粒物PMW、PM2.5 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南京市PMW、PM2.5的污染很 严重,而且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的PM 25占颗粒物的 大部分。吴国平等29]研究中国广州、武汉、兰州、重 庆4城市空气中PM2 5和PM10的污染水平,在这4个 城市分别设一个污染点和对照点进行了为期2 a的 卩皿2.5、?皿10和丁3?监测,结果表明,空气中颗粒物的 污染是严重的,污染点比对照点更甚。对人体健康 危害较大的PM2 5普遍超过美国新标准的2-8倍。

  目前关于PM 25所开展的数值模拟工作还是较 少的。费建芳等^利用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 (Models-3/CMAQ)对2002 年 12 月 1-3 日北京及 周边地区发生的_次大雾天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了大雾天气下PM2 5二次无机粒子的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关于PM 2 5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监测资料 缺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所开展的研究都 是局部的和试探性的,集中在北京、广州等少数大城 市,严重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所做的研究工作也 主要集中在资料的统计分析、影响因素分析等。要 想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PM 2. 5 的系统监测,为开展PM25研究工作提供资料保证。 在探讨污染物形成、变化的机理,数值计算模拟方面 的大量工作都是欠缺的,这些工作都需要大力开展。

  4.沈阳区域PM2.5的研究现状

  沈阳是中国典型的北方城市,近年受到雾霾天 气影响越来越重,环保部门加大了对PM 2. 5的监管程 度。前期在大气环境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有, 马雁军等61利用沈阳、鞍山、抚顺和本溪4城市 2007-2009年大气细粒子PM2 5及大气污染物 PMw、S〇2、N〇2的观测资料,分析了 4城市大气细粒 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刘宁微等M 利用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沈阳大气 成分站能见度和大气细粒子的小时观测数据,对沈 阳霾与雾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张云海 等63利用1961 -2007年辽宁中部地区6个城市的 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和2002-2007年东亚地面、高空 天气形势资料及2005-2007污染监测资料,统计分 析了辽宁中部地区气候环境特征对灰霾天气形成的 有利形势与不利的地面天气形势,对比颗粒物资料 和实况资料研讨了灰霾天气常见的天气形势。刘宁 微等M利用1980-2009年沈阳观象台观测气象要 素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沈阳的灰霾日进行判识和 筛选,进而研究沈阳灰霾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分布特 征。

  杨洪斌等M统计分析了 2005-2009年辽宁14 个城市5种污染物逐日的污染指数API数据,基于 东北低压型、南大风型、干冷锋北大风型和夏秋大雾 型4种易形成辽宁地区沙尘污染的天气类型,对污 染天气类型进行归类统计研究。结果表明,重污染 和中度污染天气中PMi。污染所占比例最高,污染天 气类型主要是干冷锋北大风型。马雁军等36利用 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辽宁中部沈阳、鞍山、抚 顺和本溪4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 5和PM1 及同期气象因子监测资料,分析了可吸入颗粒物分 布特征、污染水平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马雁军 等67]分析2002年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分布 状况,将1月17 -19日作为典型污染日,分析其污染 状况及对应的气象条件,得出该地区典型重污染的 气象条件。陈力强和杨洪斌M应用2003 -2004年 主要污染物浓度和气象资料,对辽宁省全年的PMW 产生的区域性重度污染天气进行了环流分型。马雁 军等3]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相对集中的5个城市 1987-2002年的大气能见度、影响能见度的气象因 子和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能见度与气象因子、污染 物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沈阳的能见度 1987-1997年逐年变好,1997年以后又逐年变差;其 他城市的能见度呈逐年变差的趋势。5个城市TSP, S〇2污染浓度年均值均呈下降趋势,NOx的年际变 化趋势不明显。马雁军等40根据2002年辽宁省中 部城市群(沈阳、鞍山、本溪、抚顺和辽阳)的主要大 气污染物(TSP、PM1o、SO2、NOx)的监测值及气象因 子(能见度、风速、温度、湿度、降水、总云量和低云 量)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的现状、污染程度及污染物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

  近年沈阳地区也开始进行了一些关于PM2 5的 观测和来源、成分特征分析等工作。王扬锋等[41利 用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辽宁沈阳、大连、鞍山、 抚顺和本溪p (黑碳)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变化特征 及重要影响因子。洪也等[42分析了沈阳冬季灰霾曰 大气颗粒物元素粒径分布特征。洪也等[43讨论了沈 阳冬季典型霾日、非霾日和除夕日大气颗粒物元素 质量浓度和富集因子粒径分布特征及来源。洪也 等44对沈阳地区PMW、PM2.5和PMi的质量浓度进 行了分析。洪也等[45分析了 2009年1月14日至2 月2日沈阳城区大气颗粒物的元素特征及来源,结 果表明,沈阳冬季的燃煤,城市交通、建筑扬尘、春节 期间烟花爆竹的释放及工业释放是其主要来源。洪 也等[46对沈阳市不同功能区细颗粒物元素的浓度和 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杜刚和张见昕47]研究了 辽宁省典型城市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状况及 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气中?8?、?厘1。、?厘2.5三种不 同粒径颗粒物污染较重,颗粒物中PMi。及以下细小 颗粒所占比例较高。

  对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所开展的大气颗粒物 监测以及颗粒物成分等研究工作在中国是位于前列 的。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在大气成分监 测分析领域有着较强的科研队伍和技术实力,已经 建立了较完善的城市大气成分监测系统,为开展大 气颗粒物污染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保 证。所开展的污染物成分、变化分析,及影响天气系 统分析等研究工作较全面,应继续基于数值模拟分 析和面向公众服务等方面展开。

  5.研究展望

  ⑴中国对PM2 5的监测是零散的、间断的,得到 的结果也是局域性的,数据的系统性较差,有限的观 测结果还不能全面地反映中国细颗粒物污染的整体 状况,无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0。只有进行系统 的、全面的监测、研究,才能对中国PM 2.5污染状况和 变化有清楚的认识。

  (2)目前关于沈阳大气污染物的数值模拟工作 主要有,邹旭东等[48_50利用CALPUFF做过关于沈 阳市PMW浓度分布的模拟工作。马雁军等利用 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 - 3对2002年 1月17-18日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物S〇2,N〇2 和PMW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而关于PM2.5 所开展的数值模拟工作还是缺少的。对数值模拟工 作中PM 2.5的传输、迁移、转化和沉降等过程的特殊 性值得关注。

  孟昭阳,张怀德,蒋晓明,等.太原冬季PMu中有机碳 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7, 18(4):524 -531.

  周丽,徐祥德,丁国安,等.北京地区气溶胶PMu粒子 浓度的相关因子及其估算模型J].气象学报,003, 61 (6) :761 -768.

  陶俊,柴发合,朱李华,等.2009年春季成都城区碳气 溶胶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初探J].环境科学学报, 2011,31 (12) :2756 -2761.

  王巍,陶辉,Kim D,等.北京和阿拉善盟沙尘天气 PM:。和PMu中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J].环境与 健康杂志,2010,27(9) :763 -766.

  木拉提,王佳佳,丽娜,等.沙尘天气期间大气PMu和 PM1。中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J].环境与健康杂 志,2010,27 (9) :755 -758.

  张永李心意姜丽娟,等.室内空气中PMu初步研究 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27 (10) :906 -907.

  程鸿,胡敏,张利文,等.北京秋季室内外PM2 5污染水 平及其相关性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 26 (9): 787 -789.

  田芳,祁士华,杨丹,等.天津市塘沽区PM。中PAHs 的分布及来源判识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 16(5):53 -56.

  何宗健,袁胜林,肖美.夏季南昌市大气颗粒物PM1。? PM2.5污染水平研究J].安徽衣业科学,2010,38 (3): 1336 -1338.

  王娟,钟宁宁,栾媛,等.鄂尔多斯市秋季大气PMu、 PM1。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与来源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 : 1915 -1923.

  刘刚,滕卫林,杨忠乔.杭州市大气PM2.5中部分元素 的分布[]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 (11):890 - 892.

  刘章现,王国贞,刘林洪.大中型商场空气中PM1。和 PM2.5污染水平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 23 (4) :336 -338.

  赖森潮,苏广宁,邹世春,等.广州市部分居室空气中 PM2.5污染特征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 23 (1): 39-41.

  郝明途,侯万国,周学华.济南市PM1。和PM2.5污染水 平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 36 (3): 108-111.

  黄鹂鸣,王格慧,王荟,等.南京市空气中颗粒物PM。。、 PMu污染水平J].中国环境科学,2002, 22 (4): 334 -337.

  吴国平,胡伟,滕恩江,等.我国四城市空气中PM2.5和 PM1。的污染水平J].中国环境科学,1999, 19 (2): 133 -137.

  费建芳,王锐,王益柏,等.一次大雾天气下PMu二次 无机粒子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学报,2009, 32 (3) :360 -366.

  马雁军,刘宁微,王扬锋,等.沈阳及周边城市大气细 粒子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〇].环境科 学学报,2011,31 (6):1168 -1174.

    刘宁微,马雁军,刘晓梅,等.沈阳地区霾与雾的观测 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 (5): 1064 -1069.

    张云海,马雁军,王扬锋.辽宁中部地区灰霾天气气候 环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0, 19 (5): 1114 - 1118.

  刘宁微,马雁军,刘晓梅,等.1980-2009年沈阳灰霾 的变化趋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 24 (10) :92 -94.

  杨洪斌,李元宜,邹旭东,等.辽宁空气中度污染和重 污染天气类型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 25(6): 15-17.

  马雁军,王江山,王扬锋,等.辽宁中部城市群可吸入 颗粒物PM:。和PMu的污染特征研究J].气象与环 境学报,2008,24(5) : 11 -15.

  马雁军,刘宁微,王扬锋.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分 布及典型重污染的成因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19 (6) :32 -35.

  陈力强,杨洪斌.辽宁省区域性空气污染的天气分型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 (6) :435 -438.

  马雁军,左洪超,张云海,等.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能 见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J].高原气象,2005, 24(4) :623 -628.

  马雁军,刘宁微,王扬锋.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分 布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J].气象科技,2005,33 (6) :527 -532.

  王扬锋,马雁军,陆忠艳,等.辽宁地区大气黑碳气溶 胶质量浓度在线连续观测J].环境科学研究,2011, 24 (10) : 1088 -1096.

  洪也,马雁军,李潮流,等.沈阳冬季灰霾日大气颗粒 物元素粒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1,24 (6) :637 -644.

  洪也,马雁军,韩文霞,等.沈阳市冬季大气颗粒物元 素浓度及富集因子的粒径分布J].环境科学学报, 2011,31 (11) :2336 -2346.

  洪也,周德平,马雁军,等.沈阳地区PM10、PM2.5和 PM1质量浓度的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 33 (6E) :232 -234.

  洪也,马雁军,刘宁微.沈阳冬季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 及其来源的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 33 (6E): 292 - 296.

  洪也,周德平,马雁军,等.沈阳市夏秋季节大气细颗 粒物元素浓度及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 (7) :972 -979.

  杜刚,张见昕.辽宁省典型城市大气中颗粒物污染状 况及分布特征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06 (2) :67 - 68.

  邹旭东,杨洪斌,张云海,等.2007年冬季沈阳典型源 PMw排放模拟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 (6) :28 -34.

  邹旭东,杨洪斌,张云海,等.冬季沈阳市典型源排放 PMw浓度分布模拟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0, 4 (4) :881 -886.

  邹旭东,杨洪斌,刘玉彻.CALPUFF在沈阳地区大气 污染模拟中的应用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 24(6) :24 -28.

  马雁军,王扬锋,刘宁微.辽宁中部城市群主要大气污 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22 (2) :6-10.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