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上)  

时间:2016-01-08 10:1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彭亚非 点击次数:

  内容提要:图像社会既有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公众文化与平民文化性质,又具有现代大众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种种人文弱点与人文负值,并因此成为后现代社会最重要也最突出的文化表征。在这种文化态势下,文学的边缘化显然具有某种文化转型上的必然性,并表现出从属于视觉文化的“图说”化趋势。这种情况,使得文学终结论再次甚嚣尘上,同时也引发了对文化出路的-些“变通”性思考。这些思考虽然不无可取之处,但也从一个侧彳面暴露出了对文学本性在认知上的某些盲区。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文学固有的、特定的、不可取代也无从消亡的人文本性与美学本性:它的内视艺术性和时间本质,它的精神共享性和心理彼岸性等。这些优越而深刻的独特本性决定了文学并不存在终结的问题,并指引着文学走向永恒的未来。
  关键词:图像社会,文学,消费,现代。
  现代社会是个为大众消费文化所覆盖的社会,而图像社会的出现,既为大众文化的消费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途径,同时也是这一文化消费景观的表征和必然结果之一,它使我们的文化生存模式与文化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中受冲击最大的也许要算文学。在“潮来天地青’的视觉文化洪流中,传统文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从意识形态话语到大众审美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和权威身份已被颠覆,整个文学界由此而普遍滋生强烈的挫败感和生存危机感。尤其是那些所谓纯文学的写作,由于迅速的边缘化而弥漫着浓郁的怀疑论与悲观论情绪,以至于文学正在走向终结与消亡的观点再次甚嚣尘上。而实际上,这样的情绪和观点的风行,与对图像社会和文学的本性都缺乏足够清晰的理解是分不开的,故而具有某种过甚其辞的虚幻性。因此,在所有的可能性尚示充分展开之前,我们也许有必要首先澄清其中的一些认识。
  一、图像社会是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模式的一个命名,说得简单直白一点,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文化运作方式与文化生活形态主要是由图像的呈示与观看来构成。这与一个世纪以来图像符码与图像信息在我们文化生活中大密集度地涌现是分不开的,这样的人文场景甚至被一些人描述为图像爆炸。而大体说来,我们可以将这些图像现象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为视像部分,即包括摄影、摄像、电影、电视以及由真实影像所拍摄而成的各种广告等等;一为图画部分,即由人绘制的各种图像,主要包括漫画、动漫、卡通制品、电子游戏等等。它们包围着我们,并构成了当今的图像文化统治。
  真正的视像文化时代也许起源于1839年照相术的发明,它使得人类几乎是突然获得了超越时空进行不在场的临场观看的途径。在这之前,一切美术作品都是超客观真实性的。对美和造型性的追求,加上美术家的主观体验和创造性想象,使得任何美术作品都与真实物象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无论你是否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这样的作品,从感官到心理,这样的距离都是无法逾越的。可是照片就不同了,它可以不加掩饰地暴露现实中的一切真实细节。因此,照相术第一次使人类的生存全面视像化有了可能。今天,照相的普及已经无庸赘言。
  照相术发明后半个世纪,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摄影机。这以后不久,电影首先是在美国,然后是在全世界建立了它作为一门在当时来说是最大众化的艺术的首要地位。按照巴拉兹的说法,电影的诞生正好赶上了文化艺术开始大规模企业化的时代,因此得以迅速普及于全世界。电影的出现使人类拥有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和视觉模式,巴拉兹由此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①而根据美国电影理论家玛尔薇的观点,进入80年代以来,电影再次经历了某种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电影中叙事因素的日益弱化与减少,和视觉因素的日益强化与增多②一个有代表性的现象就是,近几年出现了对老电影和旧题材的重拍热潮,其着眼点显然就是视觉性的再创造。更为典型的当然是好莱坞这些年所热衷的大片制作。这些在巨额投资支撑下的电影巨无霸,带来了视觉冲击、声象效应、电脑制作、电脑特技、三维动画等等新的电影理念,并使得电影的观看日益走向强烈的感官刺激追求。电影模式的转变是一个象征:它标志着视觉之维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所占有的支配性和主导性地位的确立。
  最能说明视像文化在今天生活中所具统治地位的媒介则要数电视。上个世纪20年代电视的出现,是人类技术文明的一个重大进步,它全面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生存状态,使人类真正由主动审美的时代进入了被动观看的时代。今天,电视已经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日用品,每天只要打开电视,人们就不得不接受各个频道纷至沓来的图像轰炸。我们知道,光是中国,现在每年就要生产一万余集电视剧,其他的电视节目与广告量当可想而知。因此今天我们几乎可以说,人类创造了影像文化,也就创造了被影像所包围的生活。
  构成这个图像世界的另一个基本景观则是所谓的读图文化的兴盛。以日本的情况为例。据有关报道,整个日本的出版物中有40%是漫画作品,每个月出版发行的漫画杂志达350种,每月还有近500种漫画单行本问世。
  中国目前的书籍出版也已经到了几乎无书不图的地步,而各式各样的漫画和卡通读物,也早已占据了大半个图书市场。据最近上海的一次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在各类书籍中,卡通漫画类受欢迎程度最高,达57.6%。而且据说中国办杂志的人现在都信奉这样一种说法:“无图片则无杂志,得图片者得天下”,可见图像阅读已经覆盖到一切阅读活动之中。
  影视、广告、MTV、卡通漫画、网上flash……种种动态非动态的图像在我们的生活中蜂拥而至,几乎要将我们淹没。有人作过一项调查,证明我们今天所掌握的社会信息,有60%到70%是通过图像的方式获得的。英国学者约翰?伯杰在《视觉艺术鉴赏》一书中写道:“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③确实如此。这就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所谓图像社会的真实情况。这些围绕着我们的影像和视觉信息,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视觉化生存,也构成了后现代的所谓“眼球经济”和图像文化模式。
  二、当然,我们不能说在电子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社会没有图像文化,恰恰相反,人类的文化生存一直是与图像文化相伴随而演化而发展的。在人类的思维发展史上,图像式的思维也要早于抽象性的思维。人们一开始就是试图通过集体表象来共同把握他们所面对的世界的,在这个表象世界中缺乏逻辑的特征,却有着某种现代人难以理解的空间实在性?。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人类留存下来的最古老的文化符码--比如说遍布世界各地的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就都是图像性的。而且有证据表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过一段图像膜拜的历史。这段历史无疑构成了人类原始记忆的一部分,并且一直沉积于后世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因此,人类实际上一直没有放弃过通过图像来感受和理解我们所面对的世界的努力。公元6世纪,教皇格利高里曾这样说:“图像对于无知的人来说,恰如基督教《圣经》对于受过教育的人一样,无知之人从图像中来理解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他们能在图像中读到其在书中读不到的东西。(⑤而在中国古代,先秦的《山海经》大概从晋时起就有了图画本。这一切都说明人们将想象的世界空间化、将文字的世界图像化的努力从很早就开始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基因。只是这个基因需要一个契机才能被全面激活。这个契机应该就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出现。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