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循课文文理 找背诵门径

时间:2013-10-08 14:4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刘灿辉 点击次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065-02

  读过名著《三国演义》者,想必不会忘记其中一个叫张松的人,他欲投奔曹操,但因其生相丑陋,曹操很轻视他,于是他使出看家本领,把曹操刚写成的引以为荣的兵书细读了一遍之后,一字不漏地将其背了出来,还戏弄曹操说此书战国时早已存在,没啥好夸耀的。曹操顿时大跌眼镜,以致怀疑:莫非古人与自家英雄所见全同?深感羞惭之余,他怒将兵书付之一炬。这是小说中的情节,姑且不必去考究它的真伪。即便张松过目成诵的神功纯属虚构,也足见古人对背诵的推崇,足见背诵在生活实际中所发挥的超强效力。不但如此,背诵在学习活动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功夫。尤其对语文科来说,它更是意义重大。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开具了一长串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名单,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背诵诗文80篇。这个数字不可小觑,非一日之功可达成。许多一线教师对此十分重视,再三督促学生多读多背,唯恐失之。诚然,学语文是必须练背功的,这一点无可否认,但一说到背,有人立马联想到死记硬背这个词,好像这是一项根本不需要智力支持,毫无技术含量的活儿,甚至我们的一些老师也有类似的偏见,认为背诵无需指导,读多几遍,自然能成。于是任由学生歇斯底里地叫喊,反反复复地念叨,很少作细致的方法点拨。结果发现,有的内容,就算学生读了很多遍,也还是背不得的,至少背不完整。他们在死记硬背的泥沼中折腾到筋疲力尽了,好不容易记住了一些内容,但过不了多久又印象依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薄弱,学习自觉性又不够强的学生来说,更难有深刻持久的印象。这显然是缺乏方法指引的结果。其实,背诵是一个科学记忆的过程,是一种有序的思维联想模式。

  一、循着领衔词语中的文理背课文

  影视剧中,常有谓之领衔主演的角色,整部戏由他(她)的活动来贯穿始终。与之类似,一篇优秀的作品里往往也有这样的角色,即由一两个词语来领起全篇,这些词语明明白白地标示了文章的文理,给读者以清晰的阅读指引。循着领衔词中的文理来展开背诵,无疑是非常省力的背诵法之一。这样的实例不难找,翻开各年级教材,大抵都有例可证之。此略举一二浅析。如此看来,诗人创作的基本思路是:叙事——绘景——抒情。其中,叙事、抒情句都很简略,不难背诵,唯写景句字数较多。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暂时掐头去尾,将背诵的着力点放在诗中间的写景句上边。而写景也是有文理可循的,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这几句,写的是诗人眼前实景,至于此后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几句则是虚景,就这样由实而虚。整首诗的文理是再清晰不过了。在此基础上再去背课文,应该有顺水泛轻舟的畅快了吧?我们发现,凡文章中这类具有统领作用的词,往往是极具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这些词推动了作者思维流动,使文章内容有序地延展开来,是背诵时强有力的抓手。

  二、循着中心句或过渡性词句中的文理背课文

  新课标中明确表示:背诵的内容除推荐篇目外,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先生的作品,其中的苦乐观发人深省,颇具启迪和警示作用。全文行文流畅,论述严密,在起承转合方面处理得非常好,达到了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我将其视为一篇值得读一辈子的好文章。于是我要求学生全文必背。乍一听,学生们无不叫苦连天。我知道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有难度的。若不辅之以适当的方法点拨,想必成为空谈。于是我从文章的段落中心句和过渡词句入手作背诵技术指导,让学生抓住那几个凸显文章结构的词句去活记活背。首先扣住“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这句话,这是第一段的中心句。接着扣住“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这句,这是第二段的结句,很明显它紧承第一段论述。然后关注第三段首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句话不单是第二、三段的过渡句,又是课文结构的中点,是课文标题一分为二的界面。再接着的第四段凭借“然则”一词引论述向纵深处进逼,综合讨论“苦”与“乐”的辩证关系,最后一段用“既然”一词承上启下,论述责任只可解除,不能推卸,解除了才感觉乐,推卸了则苦海无边的道理,既呼应了篇首,又自然为全文作结。经过这样一番剖析,学生基本理顺了课文的文理,抽象出来大致是:什么(未尽责任)最苦——为什么它(未尽责任)最苦——什么(尽了应尽职责)最乐——君子(终身背负责任)得苦后真乐——责任不能推卸(推卸则苦,解除才乐)。从中可以看出,文章采用了层层深入的论证模式,逻辑性很强,不但是整体逻辑性强,就是每一个小段落内部也一样丝丝入扣。在此等认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着先一段一段单独背,待各段都背熟了后,再把前面提到过的过渡性词句、段首句、段尾句、中心句等,和各段文字牵引勾连,以还原全文面貌。这样处理后,背诵的难度得以缓解,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与克服困难的信心,他们渐渐觉得任务不再那般可怕。当其思路清晰了,背诵也顺畅多了。能以此种方法促进背诵的例子当然还很多,本文点到为止,不赘述。各位不妨一试。

  三、循着支架结构中的文理背课文

  善写文章的人当然不只在作品的细部下功夫,常常会在作品的总体构思上煞费苦心。创作前,在文章内容的选择、篇幅的长短、详略的分配等方面都会统筹安排。这就好比搞建筑,设计师事先要绘张图纸,以使施工人员明确建筑物的基本框架。同理,读者如要透彻地了解一篇文章,对其留有深刻的记忆,就宜先看清它的支架结构,探寻流淌在支架间的文理气脉。这样,背诵起来才可能有轻车熟路的感觉。本人教完《曹刿论战》一文后,为帮助学生扫除背诵障碍,促其快速高效地记住全文内容,就尝试采用了这种循支架、析文理、促背诵的指导策略。细细研读课文,我们将发现,本文作者是从时间和事件两方面来为文章立支架的。时间为纵柱,事件为横柱,纵横交错奠定文章的格局。而时间又确定在三个点上,即战前、战中和战后。事件则以一“论”字为中心朝三个侧面散开:一论凭什么战,二论怎样战,三论为什么那样战。这种文章结构方式是颇具立体感的,文理清晰连贯,合乎人们思维的逻辑,便于读者理解、记忆。

  据报道,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先生,在一次接受澳门大学学生访问时说:“学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是其它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汇贯通的方法之一。”此言一点不差,事实上,于语言学习来说,背诵的确不是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浅单方,它将有效地牵引其它各项语言能力的提升。背诵不是学习的根本目标,但却是一项必须挖掘和提升的基本技能。我们不必苛求学生们个个具有张松的神功,只是提倡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顺着课文文理科学地记忆。我们要给学生背诵提供一个支点,让他们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多快好省地背课文、时文、美文。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