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对话,数学教师的应然追求(2)

时间:2013-11-15 13:1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马贞 点击次数:


  三、师生对话,先发散再引领
  师生对话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师生间只有彼此平等,才有"说"和"听"的可能,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下,才能"说自己的话"。真正的师生对话,蕴涵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人情"味,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彼此探讨、交流、争辩,课堂呈现一种和谐之美。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如果你是丁老师,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
  生:除了第一种(丁老师一个一个通知),其他(丁老师先通知一个人,然后"击鼓传花"往下通知)都可以,这样可以帮老师省钱。
  师(笑):这样钱是省了,可时间有没有省下来呢?
  生:没有,这几种方法都是15分钟。
  师:那有没有所需时间更少的方法呢?(小组讨论)
  生1:分组可以节省时间,我先通知2个组长,然后组长通知其他人。
  生2:分两组要8分钟,通知组长2分钟,然后第一组通知6个人,第二组通知6个人,还有1个人丁老师通知。
  生3:我分3个组,通知组长3分钟,然后组长再分别通知4个人,这样要7分钟。生4:我也分3个组,但只要6分钟,通知组长要3分钟,然后第一组通知5个人,第二组通知4个人,第三组通知3个人,这样只要6分钟。
  生5:还可以分4个组,时间会更少一点,但到底几分钟,我也说不大清楚。
  师:这个问题好像说不清。华罗庚爷爷教给我们一个好方法,想知道吗?当我们遇到较难的或较复杂的问题时,要勇于"知难而退","退"就是换一种思路,"退"就是退到问题的原点,这是我们思考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那么,这一题问题的原点在哪儿呢?
  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简单机械地唱答"是"或"不是",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但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领,学生也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这种"打乒乓式"的一唱一合,掩盖着的是课堂的单调和学生思维的惰性,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被动式互动。
  本课中的对话,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和导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思和想,教师适时地抛出问题,"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时间有没有省下来呢?""有没有想过时间更少的可能呢?""问题的原点在哪儿呢?"一个个有趣的问题牵引着学生,学生欲罢不能。在沿着"梯子"拾级而上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解疑→生疑→再解疑→再生疑,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享受着对话的乐趣和思想的力量。说不清是教师启发了学生,还是学生启发了教师,在茶馆式的"聊天"中,学生感到特别放松、特别自由、特别活跃,但思维活而不乱,教师的问题一引,学生的思维马上聚焦到一个"点"上,这种问题驱动式的对话,有温度、有深度。
  四、生生对话,先碰撞再发现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对话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对话还意味着探究,对话不只是形式,对话也不只是一种摆设,课堂上,除了师生对话,还包括生生对话,对话让封闭的学习走向开放,枯燥的课堂走向活泼。课堂上,既要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相互理解和欣赏的过程。生生之间相互启发,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习变得生动和有趣,从而达到共享数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徐斌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当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原题大意: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时,长增加8米,宽减少8米。)
  师:不计算先猜一猜,操场的面积变了没有?为什么?
  生1:没有变。因为长增加8米,宽减少8米,相互抵消了。
  师:同意吗?(大约有80%左右的学生举手)
  生2:我认为变了。因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不相等。
  生3:我认为变大了。因为长比宽长。
  生4:我觉得应该是变小了。长比宽长说明减少的面积比增加的面积大。
  生5:我怎么越听越糊涂,一会儿增加一会儿又减少,弄不清楚!
  师:是啊,我也是越听越糊涂,请同学们在纸上先画一画,再算一算。
  生:(如图1)原来面积:50×40=2000(平方米)
  现在面积:(50+8)×(40-8)=1856(平方米)
  答:现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
  师:如果长减少8米,宽增加8米。面积与原来比有什么变化?
  (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算一算。)
  生:(如图2)原来面积:50×40=2000(平方米)
  现在面积:(50-8)×(40+8)=2016(平方米)
  答:现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师:做完这两题,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没有倾听的对话不是真正的对话。倾听是一种真诚的学习,倾听是一种相互的尊重,倾听更是一种积极的赏识。课堂上,教师的难得糊涂让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变""不变""变大""变小""不知道",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画呀!算呀!此时的画和算是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是学习的一种最高境界--自我驱动。
  优秀的教师往往都比较"懒",课堂上自己讲得少,就像一位高明的太极推手,他们善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同学的回答,尽可能把师生之间的问答变成同学之间的讨论。"同意吗?""是啊,我也是越听越糊涂",学生的思维常因文字的抽象而停滞,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把困难的问题变得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数学、领悟数学。[3]"做完这两题,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把小结和感悟留给学生,学生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
  五、与自我对话,先实践再反思
  并非有声的都是对话,也并非无声的都不是对话。学会对话,首先要学会与自己对话,用眼睛去对话,用思想去对话,用心灵去对话。对话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存状态,对话应成为教育的一种行走方式,对话不限于课堂,也不限于师生,对话不限于课前,也不限于课后,实践性反思就是一种自我对话。
  我在教学《三角形认识》时,课堂曾出现这样一个错误:
  当一个三角形正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画出它的高,但是当三角形斜放的时候,学生往往出错,当我把斜放的三角形高正确画在黑板上时,好多学生很疑惑,这条高怎么斜着呀?
  "高为什么不能斜着?"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我悟出可能有以下原因:
  (1)首次感知的强化刺激。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首次感知时,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新材料,对象进入大脑的信息是全新的,它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容易在大脑皮层刻下印记[4]。教材中让学生量出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这里的"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接着让学生结合图形描述三角形的高。无论是人字梁的高还是三角形的高,提供给学生的表象都是片面的,即"底水平,高竖直"。(2)生活经验的惯性思维。生活中,我们讲:这座楼房有多高?一个人的身高是多少?这里的"高"往往都以地面作为参照,垂直于地面,这是学生关于"高"的生活经验。而数学上所讲的"三角形的高",是指由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的长,这里的高是垂直于指定的边(底),是以底边为参照。如果三角形的底边是水平的,那么他的高就是竖直的,如果三角形的底边是"斜着的",那么它的高也一定是"斜着的"。
  (3)以往学习的负效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迁移主要指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后来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所施加的影响。如学生对"互相垂直"的概念习惯于"竖着"理解(如图4),作一条直线的垂线也习惯于向水平方向画。当变化了直线的方向、位置,就会受标准方向的定势影响,发生错误(如图5、图6),这对于在变化了的三角形中画高,在心理层面产生了负效迁移。[5]
  这种直抵心底的对话让我对教学心生敬畏,不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也不是我们的教师不尽力,反思性对话,让我找到了学生出错的深层次原因。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进行课后反思,我相信:他的课堂一定会少一些浅显与浮躁,多一份宽容与理解。
  2011版课标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话教学"是一种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学生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对话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教师或同伴),这种互动式的对话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应然追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柴楠.对话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J].甘肃高师学报,2008,13(6).
  [3]马贞.关注思维过程加深策略理解.[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3).
  [4]张兴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5]马贞.打开学生思维的"心结".[J].小学数学教师,2012(10).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