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试论流动儿童班级“家文化”建设(2)

时间:2013-11-16 11:1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虹 点击次数:


  2.班级制度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守护班级兄弟姐妹,就要拥有能够守护的力量。而钢铁般意志的磨练必须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纪律和章法向来是良好精神风貌的保障,规章的制定通过让儿童群体自己合作制定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方式进行。此后,继续针对相应问题不断修改完善。制度文本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即主要侧重于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的合作事项、彼此谦让照顾等角度拟定。更多的是从家的角度设定规章,也可看作是"家法",但区别于常规意义上的家法。不以否定形式呈现,要以鼓励的、肯定的语气陈述规章。比如,"作为兄弟姐妹我们要彼此谦让",而不是"同学之间不能打架斗殴"。前者所采取的形式"我们"是主体,是儿童自愿的、主动的、积极的,而非后者是规训的、被动的、消极的。语气要柔中带刚,不失语言魅力。3.班级主题活动
  班级活动设计体现并反映关怀、接纳和共生的意义与价值,围绕"家"、"爱"等主题展开。活动密切结合流动儿童的身心特点,以流动儿童为主体,借助"在地"儿童群体帮助,帮助流动儿童重拾自信,增强对学校以及班级和学习的适应性。在活动过程中,师生真诚、平等地交往,彼此尊重与感恩。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要能与学生平等地展开对话。比如,在"我的兄弟姐妹"主题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各类儿童的心理,结合平时的观察和交往,尽可能引向活动目标,渗透家的情感关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是平等而自然的。对于流动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对其社会适应性而言,与当地儿童的交往更为重要。在上述主题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孩子描述班级成员的优缺点,回顾班级成员令大家感动的故事,讲述他们之间的生活点滴等,以此增进了解,深化情感。流动儿童与在地儿童的交往中各自取长补短,发挥优势,真诚交往、彼此关心、宽容理解,自觉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懂得微笑、倾听和赞美,体验彼此成长中的快乐。
  4.班级物质环境
  班级精神形成、制度建设及主题活动开展,除依靠无形的文化氛围感染儿童以外,还需要实体的、有形的、看得见的文化实体刺激儿童的视觉,让儿童在这种内外兼并的环境中坚定"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自然而然形成"班级是我家"、"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的价值观。物质环境的创设,以多角多区为主要形式,比如,班级精神形成中,班魂是无形的,但班名、班训和班歌都可以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教室的一角,让大家除了无形氛围的体验之外感受到视觉的冲击力;班级公约、章法同样以文本的形式粘贴在教室的另一角;主题活动中儿童的所感所想,以作品的形式陈列在指定区域。为了映衬家的温馨感,所用文本的色彩与形式要多样化,以体现热诚、和平的色彩为主。比如,班歌的文本可以配用音符标注,色彩尽量绚烂,班歌形式可以裁剪成为儿童心目中"家"的形象,或者是儿童认为有归属感、温暖、安心、踏实的标志物。班级活动需要流动儿童和在地儿童共同完成,教师尽量创设合作的环境和情景,以增进彼此的信任,同时也增加彼此磨合的机会。
  三、融洽教学关系,形塑"家文化"
  班级的构成要素中,儿童、教师是以主体形态出现,家长也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彼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和谐班级氛围以及"家文化"建设的成效,为此,"家文化"建设当中,融洽的教学关系至关重要。
  1.改善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一直是我们倡导的。这种和谐建立在民主的、平等的以及尊重的基础上。目前,随着对内尔·诺丁斯(NoelNoddings)"关怀伦理"的关注,出现了关心视角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需要以尊重为前提,用爱去浇灌和呵护。家文化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的是家长与孩子的角色,我们一直强调尊师爱生,但更需要的是尊生爱师。"尊"与"爱"是可以兼得与并存的。不管是尊师爱生还是尊生爱师,良好的沟通必不可少。沟通强调某种预期结果的达成。为此,教师要转换角色、确定规则、放弃权威适当调整教学[4]。
  2.增进生生情感
  在中小学,同伴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为紧密的群体,Sieber[5]认为同伴之间的互助所产生的多样性学习资源获取方式,是从少数的、单一的好朋友中所不能弥补的。这就为同伴群体作用的不可替代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当地儿童与流动儿童本身来自不同的环境,他们各自受不同家庭文化的熏陶,接受不同的家庭教育,家庭经济地位及社会地位的差异也导致他们基础素质以及性格的差异。流动儿童为此也出现了系列问题,所以,利用同伴关系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提升个体在社会、情绪性智力等方面的能力是有必要的。
  3.紧密家长和教师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教师是孩子后天成长的引路人,二者的关系对个体成长至关重要,尤其在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的交流与融合中作用更为明显。为此,家长与教师要相互配合,建立良好的紧密合作关系。首先要彼此尊重,教师对待家长要客观公正;其次是彼此信赖,教师和家长做到彼此信任,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好地了解孩子。此外,孩子了解到教师与家长的亲密关系,也会不自觉地增进对教师的信赖,这是连锁效应;最后,要求彼此联系规律化,教师可通过开家长会、主题班会、节日活动等邀请家长参与。此外教师可定期做家访,跟家长紧密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成长过程。
  此外,家文化的建设有赖于社会、家庭、社区以及学校的配合。基于多方合作,共同营造适合儿童的生活环境,共同关注流动儿童,帮助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新环境,融入新学校,融入新教育,是值得我们今后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祁丽玲.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研究.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2]周春.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区中学为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张紫晨,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
  [4]郭华.课堂沟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Sieber,R.T.Classmatesasworkmates:Informalpeeractivityintheelementaryschool.AnthropologyandActionedDuar-Lyerly,1979(10)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