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风云人物——丁韪良(2)

时间:2014-02-08 13:3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琪 点击次数:


 
  除了中文著作外,丁韪良在京期间还先后出版了《翰林集》、《中国的传说和诗歌》、《汉学菁华》、《中国觉醒》等英文著作,并多次在国外报刊发表文章,介绍中国的政治及经济社会状况,利于西方了解真实的中国,其在美国被公认为是一流的汉学家。丁韪良还曾到天坛、明十三陵、西山、长城等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游览,并在其1896年出版的《英文回忆录》中专门描述了这些景点的优美风光。
 
  社会活动
 
  当时在京外国人组织了很多团体,丁韪良也多有参与,如北京传教士协会、青年文学辩论会、东方学会、华北书会等团体,经常发表演讲。1885年,丁韪良等为促进对中国及东方问题的研究,发起成立北京东方学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发表许多汉学研究作品。
 
  由于在京师同文馆任职,丁韪良与京城官员,尤其是总理衙门的官员,有密切交往接触。他在回忆录中称:“我与清朝官场打了四十年的交道,熟识各个等级的文武官员,从衙门小吏到王公大臣。”丁韪良平时公干,常与官员见面,有时还一起进餐,官员多向其询问西方地理、政治等问题。文祥因重视同文馆事务,经常与丁韪良会面,支持其传播格致之学;丁韪良与恭亲王奕訢接触较为频繁,对其开明与智慧比较赞扬,恭亲王则多次关照丁氏,支持其在同文馆推行的改革;丁韪良在北京还与北洋大臣李鸿章有过多次会面,李鸿章为他的《增订格物入门》等书作序;丁韪良还担任在总理衙门任职的曾国藩之子曾纪泽的私人指导,向其介绍有关地理、政治及欧洲方面的信息,帮他批改英语文章;1898年9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到京,大学士孙家鼐设宴招待时,丁韪良应邀出席,发表了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为了向京城的上层官员宣教,丁韪良向他们赠送其在宁波所著的中文神学作品《天道溯源》,该书将基督教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宣讲“孔子加耶稣”主张,以便取得官绅认同。
 
  义和团运动中,丁韪良被围困在英国公使馆中,直至1900年8月解围,期间他承担检查中国人出入使馆的门禁工作。为救助避难英国公使馆的中国教徒,丁韪良带领其他传教士,去无人看管的粮站进行了“抢劫”,以便搭救处于饿死边缘中的中国教民的性命。丁韪良在1900年9月的英文《京津泰晤士报》中提出了战后中国建设方案,希望将慈禧放逐,恢复光绪帝权力及其改革方案,并让各国在华划分势力范围。他于1900年10月回到美国,出版了英文著作《北京之围:中国对抗世界》,详述义和团运动期间的北京情况。对于战后赔偿,他在该书中提出美国应夺占海南岛,作为军费补偿,或占领沿海其他港口作为驻防基地。这一系列建议都带有侵略中国主权的色彩,最后都未付诸实践。
 
  1902年9月,丁韪良转赴武昌活动,1906年再次回到北京。此次回北京,他接受美国北长老会的委派,再次在京承担传教使命。1909年,袁世凯儿子袁克定每周三到丁韪良家中听课,丁氏为其讲授国际法、圣经及政治经济学课程。1910年,他完成并出版中文回忆录《花甲忆记》。1911年4月,他出席北京协和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典礼,并用中文致辞。民国成立后,丁氏继续在京居住,1914年在其生日时,民国总统袁世凯赠送贺联,并附“学海耆英”的题词。1916年12月17日,丁韪良在北京去世,时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以及美国使馆人员,出席了他的葬礼,后被葬在北京的外国公墓。
 
  纵观丁韪良在北京的数十年活动,虽然其初衷是在北京传教,宣讲上帝福音,但其对晚清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贡献,远高于其传教上的成绩,尤其是传播引进了西方现代教育模式。他更通过在京期间完成的大量中英论著及译作,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当时上海的《民国日报》曾在其逝世后称:“灌输西学开中国风气之先者,马礼逊而后是以先生为第一人矣……氏为东西之媒介者,垂三十年,与两方皆导入文明。”丁韪良在北京走上层传教路线,结交官员,积极融入中国社会,也有利于中国民众改变对基督教的看法。不可否认,虽然丁韪良在京活动不能简单斥为文化侵略,但其出于维护帝国主义国家利益的考虑,提出的一些侵略中国的主张,是应予批评和否定的。
 
  参考文献:
 
  1.丁韪良著,沈弘等译.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王文兵.丁韪良与中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3.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西方传教士获准进入北京传教,传教士足迹迅疾遍布帝都,成为在京外国人中的重要群体。而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27-1916)又是在京传教士中的“中国通”,他在京活动四十余年,在传教之余,结交权贵,先后主理京师同文馆及京师大学堂,并积极参与中国社会活动,成为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风云人物。
 
  教育活动
 
  1850年,丁韪良受美国北长老会委派,前往宁波传教。1858年,曾作为美方的汉语翻译,参与了《中美天津条约》的签订。1863年,丁韪良从上海转赴北京传教,开辟了美国北长老会北京教区。时任总理衙门大臣文祥曾召见丁韪良,希望他转告在京传教士切勿太过声张,以免引发教案。受当时民族主义、中西文化冲突等因素影响,丁氏在京传教效果不佳,入教者甚少,且多是贫苦民众。当时他还在北京盖了一所小礼拜堂,组织了小型教会,方便教徒间的聚会活动。在传教之余,他还参与了北京官话本《圣经》的翻译。
 
  1864年,丁韪良鉴于北京失学儿童众多,于是租赁民宅设立蒙学,定名崇实馆,为一所走读学校,招收附近儿童。学校最初招收六名学生,学生所有花费都由丁氏筹集承担,课程为经学、常识,并讲授基督教义,意在培养本土布道员。丁韪良也一直出任该校校长,直至1885年,因学生众多,北长老会出资在新址建校,校务才转交他人管理,后来发展为崇实中学(今北京21中学)。
 
  1865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推荐丁韪良到京师同文馆讲授英文,薪酬颇高,后还被指派讲授国际法及政治经济学。1869年,在赫德大力推荐下,丁韪良辞去在美国北长老会的教职,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正式任命前,他通过清政府的考试,合格后才被正式聘请。1869年11月26日,丁韪良在同文馆正式上任,并用汉语向学生发表演讲。丁韪良就任后,对同文馆的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制。首先在学制方面,分成五年制、八年制两种,先后得到总理衙门批准。其中,五年制课程不包括外语,主要学习格致、国际法和数学等课程。八年制课程则是前三年主要学习外语,后五年学习数学、国际法等课程。同时,他还扩充同文馆,增开了德文、生理学、医学等课程,先后增设了化学馆、天文馆及格物馆,并设立印书处及天文台,制定一系列管理学生及教学的章程;在生源上,他改革招生制度,不仅招收八旗子弟,也开始招收汉族子弟,致使学生人数激增,到1888年达到125名之多。虽然同文馆不允许在课堂上正式讲授宗教,但丁韪良却从不回避与学生探讨宗教问题,经常讨论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比较问题,并要求教习在授课中也不要刻意回避宗教。为了教学需要,丁韪良亲自或组织他人编订翻译了一批西方名著,并制定译书章程六条,涉及国际公法、经济学、化学、格物学、自然地理、历史及法律等方面,如《格物入门》、《格物策算》、《富国策》、《化学指南》、《各国史略》、《中西合历》等20余种。1880年,他受总理衙门官费支持,赴日本及欧美各国考察教育,回京写成《西学考略》,向总理衙门介绍了欧美教育体系的优劣。丁氏也因其卓越贡献,于1885年被清政府授予三品顶戴。1890年在丁氏回国休假时,同文馆师生曾致颂辞,称赞其对同文馆的贡献:“分门析类,督课有方……分任汉洋教习,综考厥成,殚心竭虑,惩劝兼施,以致馆务日渐起色,详译西国各种书籍,皆精深宏实,为游艺必不可少之书。”而当时同文馆培养的一批毕业生,大多成为当时中国急需的翻译与外交官员。然而丁韪良试图将同文馆完全改造成按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办学,同时试图借助办学传教,皆因保守势力的阻挠,未得实现。他在同文馆直至1894年因病离任,任职时间长达25年之久,之后赴美养病,到1897年才又回京。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