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多角度研究中国历史上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时间:2015-12-25 15:2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邹逸麟 点击次数: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使今后的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仍然拥有一个美丽中国,应该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望。

  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司马迁《史记》里“天人之际”凡三见,《汉书·司马迁传》说:其撰《史记》“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古人认为“天道”和“人道”息息相关,故有“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人之分”诸说。这个问题涉及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最本质的关系,是历史学要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恶化加剧,环境史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治史者多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对我国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索和阐释,成绩蔚为可观。然而这类研究往往比较具体,其结论只能解释一地、一时环境变化的原因和现象,没有从人地关系等深层次问题进行探索,不能回答几千年来我国人地关系一些规律性问题,由此也难以完全识得历史的真相。

  笔者在数十年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现提出就教于读者。

  其一,以空间而言,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地域差异明显的国家。其间由于自然环境差异而形成的人文差异,十分突出。《汉书·王吉传》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显然各地不同的民情风俗,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是由不同自然环境决定的,如“东南饶鱼盐、秔稻之利,中州、楚地饶渔,西南饶金银矿、宝石、文贝、琥珀、硃砂、水银,南饶犀、象、椒、苏、外国诸币帛,北饶牛、羊、马、驘、羢氊,西南川、贵、黔、粤饶楩枏大木。江南饶薪,取火于木,江北饶煤,取火于土。西北山高陆行,而无舟楫,东南泽广,舟行而鲜车马。海南人食鱼虾,北人厌其腥,塞北人食乳酪,南人恶其羶,河北人食胡葱、蒜、薤,江南人畏其辛辣。而身自不觉,此皆水土积习,不能强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左右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人地关系。因此,仅用一个模式或指标去研究我国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变化,很难得出比较全面和科学的结论。不妨以今而论,如果用一个模式或指标去考察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当今中国的人地关系,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对象,可能得出一种结论;以云南东北、贵州西部、广西西部、宁夏南部、甘肃西部为对象,则可能得出另一种结论。因此,用单一指标或角度研究处于不同自然、人文环境下的当今社会,尚且不能有全面的、一致的结论,更何况对远离我们生活时代的历史上中国的研究,则更难识其全面的真面目。

  其二,以时间而言,我国自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直至晚清,两千多年来,一直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虽然不同朝代有所区别,但没有质的变化;而社会经济基础始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两宋以后,生产力有所提高,商品经济显著发展,城市的规模有所改变,市民阶层兴起,但整个社会结构没有质的变化。所以直至晚清,还谈不上有近代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我国人口自公元初的6000余万,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北宋时才1亿,到18世纪乾隆时才2亿,晚清也不过4.5亿。如以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范围而言,算不上十分密集。我国历史上疆域虽有明显扩大,但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聚居于东南季风区,两千多年来没有大的变化,但生存环境的变化则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从秦汉“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不到千年进入宋代,关中水利之效已大不如前,环境明显差于汉唐。汉唐最富庶的黄河下游平原,北宋后环境恶化,农业明显衰落,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到了明清时期京畿之需不得不求诸江南。长江流域在六朝时代人地关系十分协调,可是到两宋以后直至明清,灾害频发,人口压力增大,人地关系紧张。这究竟是什么因素、通过何种途径在起作用?同时,虽然黄河流域的环境在宋以后明显恶化,经济也严重衰落,但元明清三代王朝宁愿每年花费大量的国家财政,从南方攫取粮食和物资,而政治重心始终不离开黄河流域。这对全国人地关系的变化究竟有何影响?

  其三,我国自从两千多年前即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多元一体”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虽然不少兄弟民族长期以来受汉族的影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向汉族靠拢,但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仍有相当部分兄弟民族保持原来的语言、地域经济、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这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正由此,也就使我国历史呈现出色彩斑斓的丰富内容。这种差异,在中华民族长期融合、发展过程中,究竟起过哪些积极或消极作用?从人地关系角度视之,可以从中得到何种启示?如果用单一的历史尺度去解释,未免会掩盖历史的真相。而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内涵、认识中华民族发展的脉络,并希望由此对今天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有所启迪,则通史式的研究远远不够,应该寻找新的角度和途径。

  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而言,自然环境自身的变化,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已经发生。如全球气候变化在人类社会出现前,就已几度寒暖,只是这种变化是以数十万年来计算的,我们五千年文明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只是弹指一瞬间。因此,人类社会在两三千年内发生的显著变化,社会因素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一百多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无疑与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有关。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则又与各国的传统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因此,真正研究一国、一地的社会历史,探求其演进的深层次原因,并以古鉴今,则需要多学科从不同角度进行实事求是的探索,才可能得出比较接近真相的结论。

  因此,今后的生态史研究似应着重下列几方面的探索。

  第一,区域研究应是研究中国人地关系历史的重要途径。虽然从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很大,在商品经济和商品流通不发达的传统社会里,这种差异上千年都不能消除。司马迁写《货殖列传》时,距战国约两百年左右,但他对汉朝的区域分划基本还是按战国各国的旧域;《汉书·地理志》后序引刘向《域分》、朱赣《风俗》,离战国时间更远,其区域仍因战国之旧划分;甚至明清省区的划分,也可从中看到其痕迹。那么,战国时代的各国疆域,是如何从商周以来,在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条件影响下形成的?为什么在秦统一后的两千多年里,在区域历史发展过程中仍有如此顽强的作用?这与近三千年来我国人地关系的发展究竟有多少关系?

  我国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自战国以来形成的各种区域,在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统一政权的范围内,处于不同的地位。秦汉时代关中为政治首区,东汉以降至宋代河洛为政治中心,金元以后北京平原为畿辅之地。汉唐时代黄河下游平原为全国财富提供区,两宋以后长江中下游成为支撑帝国的财源所在,而长江三角洲地区更是明清时代王朝的经济命脉所系。汉唐时代北方和西北为政权的军事防区,宋代以后河北则为军事防区,西南自唐代以来,即为中央政权躲避战乱的后方区。

  近代以来,东南沿海江浙闽广既为国防前线,又为中央政权经济支撑区。总之,两三千年来,不同地区在帝国发展的不同时期,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义务,由此决定了其人地关系也必然表现为不同形式、具有不同内容。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区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人地关系的变化,才能真正认识其前因后果,从而也可对今后该地区人地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第二,人地关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我们以往研究人地关系,往往着重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实生产力的影响仅仅是一个方面,甚至某些时期还不是主要方面。在特定条件下,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制度,人们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都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